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_特色小镇_乐鱼登陆-网站登陆入口 

特色小镇

企业邮箱 | 乐鱼登陆 | 乐鱼登陆入口 | 乐鱼登陆网站

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

  近年来,我省快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一大批功能各异的特色小镇纷纷涌现,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概念不清、急于求成、趋同化、房地产化倾向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特色小镇就是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是展示地方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体现中原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建设,亟须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关键要把握其核心内涵,依托地理环境在“特”上做文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所处的周边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河流、山川、土壤、地形、动植物的分布、地下矿藏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性必要条件,会影响到生产发展的布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历史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真实的生活的文化样式等。调研中发现有的特色小镇地处山区或丘陵,属于严重缺水的地方,但承建方罔顾地理环境的状况,在这一些地方挖人工湖或不计成本地建造引水工程,建喷泉,美其名曰打造“北国江南小镇”。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的利用河南各地市所处地理环境的特色优势,遵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客观规律,方能彰显特色小镇形态的多样性,体现区域差异性,避免千镇一面、趋同化现象,促进特色小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秉持文化理念建设特色小镇。地理环境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风土人情共融共生。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入挖掘中原地区当地的自然风景和遗留建筑、文化古韵及风土人情,将地理环境与科技、历史、文化、生态元素结合起来。如,河南境内的黄河生态带独一无二,正处在中下游分水岭地带,又有小浪底大坝、三门峡大坝等著名水利工程,充分的利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一体化和环境协同化治理,整体规划,系统模块设计,在沿黄河两岸打造充分展示黄河地理环境、生态特点的文旅小镇。再如,大运河历经1400多年,流经河南40个县(市、区)核心区,现分布有世界文化遗产及遗产点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大运河沿途留下了河道、码头、河堤等可触摸的感性物质形态,还留下了许多风俗与文化。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大黄河、大运河、大生态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特色小镇是兼具城乡优点的“综合体”,是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体现,任何脱离城乡融合发展的小镇建设都是不可取的。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要科学准确。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相关的,有其生长发展的规律,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延伸。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主题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核心,以生产、生活、文化、生态融合为发展趋势的新型特定区域。特色小镇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它提供小镇独有的居住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不能将特色小镇等同于“小吃一条街”、房地产开发、新的游乐场、微型风景旅游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应该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走多类型、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依托中原城市群建设特色小镇。河南省人口众多,需要的是大城市、中原城市群、小城镇及特色小镇多元并举的发展模式,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建设特色小镇,不能走硬性摊派、遍地开花式的特色小镇建设道路。目前已建成的个别小镇,由于一味地减少相关成本、大干快上、完成指标,将小镇建在偏僻地区,既远离城镇,又不挨景区,原居民大都外出打工,初看上去很有特色,但由于是空壳(无产业、无居民、无文化),很快就成为“僵尸小镇”,劳民伤财。特色小镇应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居住、教育、医疗、创业等配套设施齐全,能够分担城市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成为有产业、有居民的宜居之地。

  产城融合,立足产业“特而强”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特征。国内外成熟特色小镇的运作经验显示,一定要坚持以产业为主导开展小镇建设,秉持产业建镇、特色兴镇理念。我省各区域重点产业分布与发展不同,应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来构建适合本地长久繁荣发展的特色小镇。

  充分展示河南产业的独特魅力。2019年,国家对没有主业、工业占比低、房地产倾向严重的427个“问题小镇”进行淘汰整改,要求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回归理性,坚持产业建镇、特色兴镇,由产业带动,逐步形成以小城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空间。河南经济区域分为豫西北、豫东、豫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城市群区域等,这些区域中,中原城市群区域工业基础好,经济实力较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汇聚高新产业;豫东农业资源丰富,自身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豫西北制造业基础较好,但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立镇要活化区域文化资源,更要活化区域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中的积极要素,在传承基础上添加新元素。一个特色小镇必须要有独具特色、链条完整的优势产业,如农业田园类、文化旅游类、先进制造类、体育康养类、金融服务类等,唯有如此,特色小镇才能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才能行稳行远。

  拥抱新兴起的产业业态。特色小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原有产业的承继、展示上,也需要拥抱如5G等新兴起的产业业态。5G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极大提升数字化的经济的指数、数字文化的传播力,而且会推进生产方式的变化,催生数字创意产业等新业态的出现与壮大。小镇建设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聚焦前沿技术,与新产业新业态有机结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上一篇:马术小镇、樱桃小镇吉林发布29个特征产业创立名单
下一篇:热贡文明艺术小镇当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征文明艺术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