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谓海派”到“何为上海”—对谓海派”系列展览的再思考_乐鱼登陆入口_乐鱼登陆-网站登陆入口 

乐鱼登陆入口

企业邮箱 | 乐鱼登陆 | 乐鱼登陆入口 | 乐鱼登陆网站

乐鱼登陆入口



从“何谓海派”到“何为上海”—对谓海派”系列展览的再思考

时间: 2024-01-27 15:17:36 |   作者: 乐鱼登陆入口


  原现场:“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2月28日。“历史的星辰——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2023年7月25日至9月22日。

  “再”现场理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连续策划的“何谓海派”系列大展,围绕海派艺术的策展理念、叙事方式和海派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展开讨论,展出以来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该系列展览不仅对海派绘画和书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还将海派艺术融入上海的文化品牌,以此观照上海的艺术史和城市建设。今天,回顾该系列展的策展思路和展览叙事,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思考海派与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有助于探索和挖掘地域流派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孕育和发展了海派艺术。然而,对于“何谓海派”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近两年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划的“何谓海派”系列展览为咱们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解和探讨的机会,不仅回答了“什么是海派”的问题,还深刻反映了上海的艺术史和城市发展。

  “何谓海派”系列展览目前已推出两个系列,首先是2022年举办的“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下文简称“海派绘画”展),之后是2023年举办的“历史的星辰——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下文简称“海派书法”展)。“海派绘画”展首次以大型特展的形式梳理了海派绘画的源流,旨在回答“什么是海派”,并阐述海派绘画的形成及其与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海派书法”展同样首次大规模对海派书法进行了代际的梳理、艺术的评析、学术的研究与文献的呈现。这两个展览所引起的广泛关注,使得“海派”这一个话题突破美术领域,再度成为艺术界乃至学界的热门话题。从“何谓海派”延伸到“何为上海”,正逐步成为一个上海的文化品牌。

  “何谓海派”系列展览运用了不同的策展视角和理念,为观众呈现了多维度的解读。其核心理念是对海派艺术的全面梳理,旨在揭示其发展历史、特点和影响。

  “海派绘画”展由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策划主办,集结了多家机构的百余件藏品,汇聚了“海派四杰”(虚谷、蒲华、任颐、吴昌硕)、“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以及“沪上三熊”(任熊、朱熊、张熊)等大家的名作,此外还包括赵之谦、黄宾虹、陈师曾、吴湖帆、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黄君璧、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师的精品,其中不少作品是近年来首次公开亮相。可以说,这是涵盖划时代的海派绘画、上海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及近十年上海城市变迁的艺术记录。展览聚焦1843年到1949年间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中国画流派,分为六个板块。总策展人陈翔认为,“这不是一个绘画作品展览,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它或许更接近于一个海派历史文献展”。〔1〕策展团队希望能够通过展览“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海派绘画的新的角度,由此产生的新的价值认定必将会给今天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和启迪”。〔2〕

  “海派书法”展特邀海派书画研究学者王琪森担任策展人,“尝试运用艺术学、社会学、流派学、经济学、统计学、现象学等方法,在时空纬度上解读海派书法的流派构成与人文风采,在从艺形态上凸现海派书法的造诣境界与成就影响,在城市效应上彰显海派书法的公共职能与社会贡献”。〔3〕该展览将100位著名书法家的100件作品汇聚一堂,其中多数是首次亮相。这个“双百”的阵容强调了海派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为观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书法体验。从赵之谦、吴昌硕到沈尹默、吴湖帆等,囊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书法家,使观众能够全方面了解海派书法的历史传承。该展览不仅呈现了书法作品,还通过“1912年现象”“缶庐现象”“碑学帖学现象”等概念,将海派书法置于历史现象的大背景下进行诠释,强调了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影响力。在海派书法的时空中,有不少“现象”未被挖掘、关注,甚至未被审视。所以,该展览的最关键要素是破解各种“现象”,力求完成“现象”的叙事与解读。〔4〕这种综合性的方法丰富了展览的呈现层次,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海派书法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何谓海派”系列展览采用了多种叙事方法,包括历史回顾、代际梳理、艺术评析和学术研究等。通过这一些方法,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海派艺术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同时,通过文献的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资料支持。

  “海派绘画”展采用作品和文献资料相互交织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海派的历史画卷和城市文化传承。第一板块“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作为引子,引导观众进入“海派”的世界。“近代绘画史上影响最大的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是怎么形成的?展览回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5〕该展览通过展示“海派”与上海城市、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叙述了海派文化的渊源和精神传承。观众从这里开始了解“海派”的背景和发展脉络。第二板块“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呈现了“海派”的核心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海派绝非是一种风格的‘画派’,而是一个各种风格兼容并包、相互学习影响的大熔炉。”〔6〕该板块可以帮助观众熟悉了解“海派”画家的身份和创作风格,为后续的展览叙事打下基础。第三板块“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展示了海派绘画的历史演进和时代特点,突出了上海城市现代化对海派审美标准的影响,观众能了解到海派画家如何在城市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发展。第四板块“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和第五板块“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则描绘了海派绘画的艺术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城市经济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这两个板块强调了社会背景对于海派文化的塑造作用。最后一个板块“历久不衰的后续影响”叙述了海派绘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并将其确立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创者。以充分的证据和案例,展示了海派绘画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贡献。

  通过这样的展览叙事结构,观众可以沿着一条清晰的观展线索,从“海派”的起源、画家队伍、发展历史、社会背景、影响力等方面深入思考海派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多重层面。不仅呈现了历史事实,还启发了观众对“何谓海派”的问题进行探讨,为艺术史和城市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精彩的叙事模型。

  “海派书法”展主要是采用社会学、经济学跨学科的方法,对海派书法进行了系统审视和展示。展览每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叙事重点和视角,共同构成对海派书法的探讨和呈现。第一板块“序曲”的重点是解开赵之谦作为前海派领袖的百年之谜,同时揭示了豫园书画善会成立的始末。以历史考证和破译为主,强调了赵之谦和豫园书画善会在海派书法兴起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追溯了海派书法的起源。第二板块“大师辈出、群体崛起、传承创新”聚焦于不同代际的海派书法家群体,分析和比较他们的成员构成、艺术宗旨和风格演变,由此,观众能了解海派书法的传承和演进,以及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第三板块“城市效应、社会责任、艺术生态”则将展览叙事引向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涵盖了海派书法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社会责任,以及艺术生态系统。通过展出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观众能了解海派书法在上海城市的社交、教育、出版、收藏等领域的影响。

  可见,该展览从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角度,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书法家群体的发展、社会影响等为线索,引导观众进一步探索海派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书法传承、发展和城市文化的思考。因此,这不仅是一次书法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书法史和上海文化历史的丰富探索和呈现。

  在展览亮点上,“海派绘画”展将海派绘画与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强调了这一艺术流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海派中国画的创新性发展立足于中国市民生活,具有融汇外来文明的开放态度,其大胆、灵活进行艺术融合、创造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回溯海派绘画所走过的多元融合之路,有利于我们更自信、更坚定地推动上海美术的现代化,推动海派文化的全球传播。”〔7〕观众可以从中了解上海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的特点,以及艺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海派书法”展除了揭示一系列历史事件和现象,还对不同代际的风格取法进行了梳理分析。比如从第一代海派书法家的“尊碑”到第二代海派书法家的“崇帖”,这建构了海派书法怎样的发展谱系?并且,这个谱系在第三代海派书法家群体中又是如何开拓创新的?展览试图以此为线索,从创作思想到笔墨理念方面做解读。同时,两个展览都非常强调“海派绘画”和“海派书法”的影响以及海外传播。比如海派书法家群体很早便展现出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19世纪末,就有书法家前往日本传授书法,到了20世纪初,通过组织大规模的“中日联合美术展览会”以及在欧洲等地举办中国书画展,热情参加书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海派书法也较早地走进课堂,展开教学。这些史料的挖掘和呈现,凸显了海派书法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力。

  在展览空间营造上,“海派绘画”展采用多种展示手法,展品包括作品、历史文献、实物等,使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海派绘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多维度的展陈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而与“海派绘画”展相比,“海派书法”展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仅有的两件实物外,其他展品都是卷轴的形式,展厅现场也因此缺乏视觉变化。并且,由于作品数量较多,作品之间距离较近,略显压抑。这也提示我们,探索传统书法的当代展示,还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由于“何谓海派”系列展览将海派艺术融入上海的文化品牌,使“何谓海派”的话题不断“破圈”,逐渐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执着于单一的立场和固定的视角,是难以领略海派绘画的丰富内涵的”。〔8〕“海派绘画”展和“海派书法”展都深入探讨了“海派”这一艺术文化现象,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场域中,强调了海派文化对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和反映。两个展览之间也有关联,“人们普遍会对海派绘画有所共识,但似乎对海派书法并没有紧扣着海派绘画来认识,不过当我们对‘何谓海派’系列展与海派书法结合起来看的时候,其实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能联系在一起”。〔9〕同时,两个展览都试图将海派文化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展示其对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虽然都涵盖了海派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影响,但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点。“海派绘画”展更强调艺术家的社交网络、城市生活和创作风格,首次提出了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观点。〔10〕而“海派书法”展则更加关注书法家的社会责任、文化影响和城市效应。可以说,两个展览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了对“海派”这一重要艺术文化现象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度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总的来看,“何谓海派”系列展览为咱们提供了新的了解和研究海派艺术的契机。接下来,该系列展览还将陆续推进“海派与京派”“海派与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等展览,进一步梳理不同画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呈现海派艺术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通过对海派艺术的研究和呈现,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王琪森《百年翰墨 世纪经典——“历史的星辰——近现代海派书法大展”策展手记》,《中国书法报》2023年第36期。

  〔7〕汪涤《海派绘画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文化表征》,《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第1期。

  〔8〕卢辅圣《海派绘画论略(代序)》,参见《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9〕王南溟《海派书法中的碑学方向——评中华艺术宫的“近现代海派书法的大展”》,《新民晚报》2023年8月6日。

  〔10〕参见徽《系列大展解析“何谓海派”,上海美术馆呈现艺术群像》,澎湃新闻,2022年11月9日。


上一篇:罗怀臻:交融与出圈——海派文明的宿世此生 12月16日“正人知道”人文商道讲堂
下一篇:上海之根_松江_文明_前史